被资本和用户惯坏了的滴滴,和回到原点的出行方式 观点

产品怪兽 普通用户 2018-8-27 2194

滴滴又出事了。这次,郑州空姐的事件还历历在目。这次又让我们大跌眼镜。


这位美丽的姑娘,终于让滴滴的高层发生了震动。但很遗憾,没有撕下滴滴伪善的面容。


一、补贴、垄断、膨胀


站在今天这是时间点,回望滴滴的发展史。

发现,滴滴走的路,太粗暴了,粗暴到其他行业的创业者羡慕。


1、以打出粗车为痛点切入。对手快的。 

打法:疯狂的用户补贴。曾经风靡一时的1块钱打车。吸收了大量用户。随后,与快的合并。


2、进军C2C快车、顺风车领域。对手,一干顺风车平台(没记住)。UBER

打法:疯狂的用户补贴。随后,收购UBER中国。


至此,在柳家人的经营下,滴滴成功的成为了 中国互联网巨头,出行领域的绝对老大。


然而,我们回望滴滴发育的过程。发现都是通过对用户进行补贴,对司机进行补贴的方式成长,当与对手进入白热化的对抗时,以收购合并的方式,结束战争。

因此,我们看到的滴滴,是一个不用精心打磨产品,研究场景,体谅用户的平台,是一个财大气粗,简单粗暴的平台。当然,我们承认,资本优势,也是一种优势。


二、产品团队的缺失

1、每个公司做出的产品,都是内部性格的映射——鲁迅(鲁迅:我有说过?)

在滴滴扶摇直上的几年,滴滴产品团队已经习惯了资本协助。他们从最擅长的识别用户需求,关注场景,成长为擅长做补贴活动的产品团队。

这还不可怕,可怕的是,他们仍然自信,仍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。从而,无法止损,无法回归到产品的本源。


空姐遇害事件后,在某职场App的匿名区里,实名认证的滴滴产品,大声的呵斥着质疑者们对滴滴的评价和指责。反驳的理由,甚至是“你们厉害,怎么还做出滴滴?你们厉害,怎么还没有我账号的影响力高?”


2、真实顺风车司机的离开

我个人曾经拉过几单顺风车。并由于车型群体,大多是北漂、下班晚的年轻人,多次在群里聊过顺风车的事情。下面说我遇到的一个故事。

有一次下班早,我订了7点的行程,大约是城市的西北四环,到东南三环。浏览了一下乘客,发现没有顺路的,就没在意。6点50的时候,系统来电话通知我,说有乘客请求同行。我打开App看了一下,一个到城市中心的订单。我觉得乘客都主动请求了,就接了吧,反正也没事。订单显示是位男乘客,1人,在附近。于是我开车去了。乘客上车之后,跟我说。要去西北五环接个人。我当时皱了下眉,说,订单上您定的是一个人。他说,“哎呀,不就多个人么,多给你5块钱”。我说方向不对啊,他说:“你不是干这个的么,多跑点怎么啦”。于是,我请他下车了。


乘客人数与实际人数不符,是一个很容易遇到的情况。因此,在前面的帖子里,我也跟大家讨论过这样的问题。问题链接:https://www.pmyes.com/thread-433.htm。而,滴滴给出的解决方案是……乘客不满,扣司机的分。


顺风车业务,在滴滴的运营下,成了 低价版的快车。 乘客也如此认为。 

真实的顺风车司机,被阻塞

a,上下班补贴家用的(被滴滴客服耍锅,得不到尊重。顺风车车主又不是借平台打工的)

b,路途远,找个人说话(乘客当顺风车为职业司机)

c,练车(强行匹配,绕路严重)

因此,群里的朋友们,也陆续不再拉顺风车。

与此同时,我看到滴滴的招聘需求里,明确列出顺风车数据增长产品经理的岗位,30K起。

综上,我们有理由相信,真实的顺风车车主,随着被乘客欺压,随着被滴滴无视。而停止接单。


3、新顺风车司机的画像

随着社交标签的出现。随着滴滴文案的宣传。

有一群人看到了机会。

廉价的车、多个滴滴账号,即可接触到梦寐以求的美女,并独处一段时光。早在2016年,顺风车业务就曾经发生过恶性事件。但滴滴并没有在意。其实,这已经是司机群体偏移的预兆了。

当媒体爆出来各地顺风车主聊天截图的时候,大家才意识到这个群体,现在到底十个什么样子。但已经晚了。


4、滴滴团队做了什么?

当空姐事件出现后。

滴滴团队的第一反应是关停。

然后就是拍照之后才能接单。请问,这是从什么需求,什么场景出发的解决方案呢?如果是出于安全,那么这次的恶性事件应该如何解释?


5、同等条件,我作为产品会怎么处理?

现在滴滴顺风车业务永久关停了。我也说一下我针对顺风车的方案。顺风车,核心特性是顺路。那么,在空姐事件后。停止所有司机接单。进入为期2周的考察期。重新申请的司机,必须使用滴滴,进行模拟接单。

根据司机上报的路线,一个真实的顺风车司机,每天上下班走的路线,大致相同,目的地和出发地大体一致。因此,根据这个原则,对重新申请的司机进行审核。并对通过的司机给予奖励(这个滴滴擅长)。核心:通过驾驶行为,找回那些真实的顺风车车主。

乘客端,遇到订单人数和乘车人数不符的情况,司机可以进行修改,并重新计价。这个功能,在uber中已经实现。以这样一个功能,来向司机宣告,“你们跟乘客,是具备同样地位的”。同时也告诫乘客:“不要冒着危险去占便宜”。


三、滴滴的心

关闭顺风车,几乎是滴滴愿意看到的选择。

因为,在经历一些列的C2C出行服务竞争后。滴滴发现,最能给自己带来收入的,还是B2C模式的专车。

资本肯定告诉滴滴,你隔壁的神州、首汽,并没有因为滴滴的崛起而死亡,反而是越做越好。

后来,我们看到了滴滴推出的《橙礼专车》。还给了非常大的补贴,比如,首次乘坐30元的优惠券。

当整个公司的战略,不在重视顺风车。我们自然可以想到,他们在空姐事件之后,也没有把全部的心思和热情,用在这个业务上。更不用提保障乘客安全了。


四、C2C出行模式衰落、出行回到原点


在经历了一波折腾之后。出行领域,终于快要回到了原点。只不过这个时候,多了几个线上打车的平台,成为了出租车公司的上一级机构。


我们又回到了那个 出地铁靠黑车,顺风车靠微信群、QQ群,出租车靠96106和招手的模式。


只不过,这几年的羊毛,都让滴滴薅了去。



声明:

整个事件中,最令人痛心的,还是滴滴的产品人吧。




登录后回复
最新回复 (0)
返回